AI 如何從零設計出活性病毒?研究過程與潛在應用解析

Published on: | Last updated:

好,今天要來聊一個...嗯,有點科幻成真的東西。AI 開始寫生命的原始碼了。

不是開玩笑的。不是寫一首關於花的詩,是直接寫出能讓一個東西「活著」的 DNA 指令,完整的基因組(genome)。聽起來超像電影情節對吧?結果最近一篇論文就這樣丟出來了,標題是《Generative design of novel bacteriophages with genome language models》,簡單講,就是一群科學家用 AI 設計出全新、能動、而且以前從不存在過的病毒。

有些,甚至還比大自然花了幾百萬年演化出來的版本...更強。

重點一句話

AI 不只能讀懂 DNA,現在還能從頭「寫」出一個全新的、功能正常的、甚至比天然版本更具競爭力的病毒基因組。我們正式從「編輯生命」跳到「創造生命」的時代了。

等等,AI 設計的病毒真的「活」了?

對,這大概是整件事最瘋狂的地方。紙上談兵是一回事,但他們真的把 AI 寫的程式碼,變成了活生生的東西。

研究團隊用 AI 生成了好幾千個全新的病毒基因組序列,然後篩選出大概三百個他們覺得最有潛力的。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了。

他們把這些 AI 設計的 DNA 序列,用化學方法合成出來,變成實體的 DNA,然後把它們「灌」進活的大腸桿菌裡,看能不能「開機」。這個過程叫 rebooting。

結果...成功了。

在他們測試的近三百個設計中,有 16 個真的成功開機、自我複製,然後殺死了宿主細菌。他們創造了 16 種由 AI 設計的全新病毒。真的,有夠誇張。

AI 設計的病毒正在消滅細菌的證據。
AI 設計的病毒正在消滅細菌的證據。

你在上面這張圖裡看到的那些透明圈圈,叫做「噬菌斑」(plaques)。每一個圈,都代表一個 AI 設計的病毒成功複製、並清除了周圍所有細菌的死亡區域。這就是最直接的證據,證明那些程式碼不再只是文字,而是功能正常的生命體。

AI 作品跟天然的打一場,誰會贏?

OK,AI 能做出能動的病毒,這本身已經是超級突破了。但下一個問題很自然就是:這些 AI 產物只是勉強能活的怪胎,還是真材實料?

為了搞清楚這點,研究人員設計了兩個超精彩的實驗。我自己是覺得,這比創造出病毒本身還酷。

第一個是「新穎性測試」。有個叫做 Evo-Φ36 的 AI 病毒,它做了一件很扯的事。病毒頭部組裝需要一個關鍵的 J 蛋白,AI 竟然把它換成了一個親緣關係很遠的 G4 病毒的蛋白。過去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手動嘗試過一模一樣的替換,每一次都失敗,病毒直接死給你看。但 AI 卻讓它成功了。為什麼?因為 AI 不只是單純替換零件,它還聰明地重新設計了周圍的整個基因組,去適應這個新來的蛋白。它理解「脈絡」。這幾乎是人類科學家不可能靠理性一步步設計出來的。

第二個是「適者生存大亂鬥」。他們把 16 個 AI 病毒,跟它們的「祖先」——那個天然的 ΦX174 病毒——放在同一個培養皿裡,讓它們跟細菌一起,看誰複製最快、最能搶地盤。

結果,天然的 ΦX174 雖然不錯,但根本不是冠軍。

幾乎在每一場比賽中,一個代號叫 Evo-Φ69 的 AI 病毒都脫穎而出。它穩定地擊敗了所有對手,包含那個經過幾百萬年演化考驗的天然版本。這證明了 AI 不只做出了能動的病毒,它做出了「更適應環境」的病毒。

為了方便理解,我整理了一下它們的差異:

AI 設計噬菌體 vs. 天然噬菌體
比較項目 天然噬菌體 (ΦX174) AI 設計噬菌體 (Evo 系列)
設計方式 幾百萬年的隨機突變和天擇。 AI 模型(Evo)根據規則生成。根本是上帝視角。
基因新穎性 就是我們已知的序列,很固定。 全新的 DNA 和蛋白質序列,有些組合在自然界從沒見過。
模組化能力 很差。換個關鍵蛋白就死機,牽一髮動全身。 超強。可以把遠親的蛋白換進來,還能同步修改周邊基因讓它跑得動。這太扯了。
環境適應力 (Fitness) 很強,畢竟是演化冠軍...呃,前冠軍。 比賽冠軍。Evo-Φ69 直接把天然版的打趴在地上,複製速度更快。
對抗細菌抗藥性 細菌一旦產生抗藥性,它就沒輒了。 用多種 AI 病毒組成的「雞尾酒療法」,可以快速破解細菌的抗藥性。

所以,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?

好,看到結果了,真的會很好奇他們到底怎麼辦到的。不可能只是跟 AI 說「嘿,幫我做個病毒」吧。

當然不是。整個過程其實非常嚴謹,基本上可以當作一個「用 AI 創造生命的SOP」。

第一步:挑一個參考範本

他們先從一個生物學界非常有名的病毒開始,叫做「噬菌體 ΦX174」。噬菌體是一種很特別的病毒,它們只會攻擊細菌,對人類完全無害,這點超重要,也是為什麼科學家敢拿它來做實驗。對了,這個 ΦX174 在生物學界的地位大概就像…嗯,遊戲界的瑪利歐吧?牠是 1977 年第一個被完整定序出基因組的生物,用它當範本,有種致敬歷史的感覺。

第二步:把通用 AI 訓練成專家

研究用的 AI 模型叫做 Evo,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生物界的 GPT。但通用的 Evo 懂太多東西了,不夠專精。所以研究人員又用了超過一萬五千種跟 ΦX174 同家族(Microviridae)的病毒資料,對 AI 進行「微調」(fine-tuning)。這就像把一個博學家,訓練成某個領域的頂尖專家。訓練完之後,Evo 就變成了設計 ΦX174 風格病毒的大師。

第三步:設定遊戲規則(安全護欄)

這就是「設計」的精髓所在。他們給 AI 設下非常具體的目標和限制:

  • 宿主目標: 新病毒「必須」只能感染他們指定的目標細菌(E. coli C),不能亂感染別的東西。這是最重要的安全措施。
  • 基因架構: 新病毒的結構要跟原本的 ΦX174 差不多,基因數量、排列順序都要類似。
  • 演化新穎性: 但是!它又不能是直接複製貼上。AI 必須創造出全新的 DNA 和蛋白質序列。

這要求基本上就是在跟 AI 說:「給我一幅看起來像畢卡索風格的畫,但必須是沒人見過的新作品。」

科學家正在將 AI 生成的 DNA 注入細菌中,測試它是否能「開機」。   Cinematic, slightly dark photo of a scientist in a modern biolab, pipetting a glowing liquid from a test tube into a petri dish. The focus is on the petri dish, which has an abstract, faint pattern reminiscent of a computer circuit board. High-tech equipment in the background, out of focus. Represents the synthesis of AI-designed DNA.
科學家正在將 AI 生成的 DNA 注入細菌中,測試它是否能「開機」。 Cinematic, slightly dark photo of a scientist in a modern biolab, pipetting a glowing liquid from a test tube into a petri dish. The focus is on the petri dish, which has an abstract, faint pattern reminiscent of a computer circuit board. High-tech equipment in the background, out of focus. Represents the synthesis of AI-designed DNA.

這東西的殺手級應用:對抗超級細菌

OK,如果前面的內容只是「喔好酷的科學」,那接下來這部分就是「這東西可能會改變醫學」。

我們現在全球都面臨抗生素抗藥性細菌(也就是「超級細菌」)的危機。而「噬菌體療法」,也就是用噬菌體去殺細菌,是目前最有希望的解方之一。

但問題是,細菌也會演化出抵抗噬菌體的方法。所以研究人員就模擬了這個情況。

  1. 他們先培養出三種對「天然的」ΦX174 病毒完全免疫的大腸桿菌。
  2. 然後,他們分別用天然病毒,和一個由 16 種 AI 設計的病毒混合而成的「雞尾酒」,去攻擊這些有抗藥性的細菌。

結果超驚人。

天然的 ΦX174 完全沒用,根本打不穿細菌的防禦。

但是那個 AI 病毒雞尾酒呢?它在三種抗藥性菌株上,都迅速地瓦解了細菌的抵抗。AI 生成病毒的多樣性,創造了一種細菌無法防禦的多線攻擊。這簡直是利用生成式 AI 開發強力、可對抗演化的療法的最佳概念驗證。

AI 設計的多種噬菌體,如同高科技軍隊圍攻超級細菌的概念圖。
AI 設計的多種噬菌體,如同高科技軍隊圍攻超級細菌的概念圖。

風險與應變:我們是不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?

聊到這裡,一定會有人覺得毛毛的。AI 都能設計病毒了,下一步是什麼?設計更危險的東西嗎?

這確實是個必須嚴肅看待的問題,也就是所謂的「雙重用途」(dual-use)風險。同樣的技術,可以拿來設計對抗超級細菌的救命良藥,也可能被用來設計生物武器。

這篇發表在頂尖期刊《Nature Biotechnology》的研究,作者們自己也非常清楚這點。所以他們在研究中加了非常多的安全措施,例如選擇只對細菌有影響的噬菌體、嚴格控制宿主範圍等等。他們是在一個高度可控的環境下,證明這個概念。

不過,技術本身是中立的。這也凸顯了法規和監管的重要性。像在台灣,任何跟基因改造相關的研究,都必須遵守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(NSTC)制定的「基因重組實驗守則」。這套守則根據實驗的風險高低,把操作環境分成 P1 到 P4 四個等級。今天這個 AI 設計病毒的研究,如果要在台灣進行,肯定也需要經過嚴格的倫理和安全審查,並在合適的生物安全實驗室裡進行。

所以,看到美國那邊的研究團隊在衝刺技術邊界,我們也得反過來看,台灣的法規和研究倫理社群,有沒有跟上這種指數級成長的技術發展?這點跟我們在台灣感受到的氛圍很不一樣,國外是技術先衝,倫理討論跟上;我們這邊似乎更傾向先把所有規則都訂好。哪個好很難說,但這確實是個挑戰。

我們現在正站在一個歷史的轉捩點。DNA 的語言,不再是大自然的專利。AI 正在變得精通這門語言。如果這只是第一次嘗試的成果,五年、十年後會發生什麼,說真的,我完全無法想像。


一個小問題: 你覺得這種「AI 設計生命」的技術,是個巨大的機會,還是一個潛在的威脅?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!

Related to this topic:

Comments